close
《靖娟˙中國人壽兒童安全宣導專題報導五》
《2006.09.04 / 中國時報 / 喬慧玲》

兒童發生事故傷害後,除生理上的治療外,心靈創傷往往需要更漫長的復原時間。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開發創傷兒童服務方案,對象擴及家長、其他手足等,期盼幫助家庭早日走出陰霾,孩子也能找回童年歡顏。

家長心理重建 也很重要

創傷服務對象有3:受傷害者、父母和其他子女。靖娟基金會表示,兒童創傷症候群症狀包括失眠、變得異常不安焦慮、敏感,也有人會退化到幼兒期,尿床、改喝牛奶等。有一名小朋友在遊樂場溜滑梯時,被掉落在封閉式滑道內的一條繩子勒住脖子,幸保住小命,但後來只要看到繩子,就害怕得發抖,媽媽只好將家裡所有的繩子收起。

面對子女終生傷殘或死亡,家長的心理重建很重要。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父母最常出現的心理狀態是罪惡感,深陷在「早知道」、「如果當初」的悔恨中,還要因應其他親友、鄰舍的異樣眼光;更糟的是,也常會引發家庭危機,夫妻互相責怪或翻舊帳。還有一種微妙心理,當配偶一方對孩子的死亡未表露過多悲傷情緒或忙著處理官司時,常會引來另一方的怨懟。

3類服務對象裡,最棘手的卻是其他子女。當家長沉浸在悲傷中,家中其他小孩易被忽視,導致偏差行為。有的爸媽則會責怪其他子女未將手足照顧好,有位小姊姊就因父親不諒解讀同校的兒子意外死亡,被強迫跪在弟弟靈位前,造成心中巨大陰影。

家長彌補虧欠 會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是家長彌補虧欠的另一種典型反應。基金會說,很多家長尤其媽媽,對於死去的子女都有「再把孩子生回來」的願望,9成個案會付諸實現。家長的心理固然可理解,但畢竟每個小孩都是獨立個體,並非死去兄姊的替代品。

靖娟基金會兒童創傷組長林慧華表示,創傷症狀中的受挫感受,多起因於肇事者的態度。多數家長對子女因故傷亡,往往要求的只是公義和道歉,而非金錢的賠償。但偏偏在這個社會中「認錯就是這麼困難」,長期的官司纏訟或協調,家長很容易因身心俱疲出現憂鬱症狀。

重視兒童事故預防

司法的不公也令家長無力。屏東有起娃娃車交通事故,3死4重傷,結果法官輕判肇事者80萬元罰金。林月琴舉美國果凍噎死兒童一案為例,業者盛香珍被罰1億台幣,後來就改善果凍的大小,日本車禍率低,也是重罰所致,反觀國內普遍不尊重生命,「唯有業者得到教訓,才能有效防範兒童傷害」。

心理重建、打官司都是漫漫長路,創傷兒童服務方案提供對受創兒和家長的支持與心理輔導、法律訴訟諮詢和協助、醫療過程中的支持和諮詢,輔導時程達年餘很常見。基金會推動的是預防性議題,林月琴說,每件兒童意外事故都代表國家未來人力和人才的折損,但或許個案給大眾的觀感「不可憐」,因此在募款推動上也格外不易,呼籲社會重視兒童事故的預防,讓每一株幼苗都能順利長成大樹。
http://www.safe.org.tw/hotnews/news.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智慧城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