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詢問那些父母感情不睦的成人,請他們描述童年的回憶,你很可能會聽到一些傷心、疑惑、失望和辛酸的故事。他們可能還記得,自己目睹父母離婚時是多麼迷失、痛苦。又或者他們的父母可能是那種倔強的夫妻,雖然婚姻不美滿,但「為了孩子」,還是決定堅持到底;假如是這樣,孩子應該會深切體驗到目睹自己深愛、也最需要的兩個人,一天到晚互相傷害對方的痛楚。

當母親和父親彼此敵視和輕蔑,不論他們是處於結婚、分居或離婚的狀態,受苦的都是孩子。因為結婚—或離婚—的過程,會為孩子創造出一種「情緒生態學」。就像一棵樹會受到環境中空氣、水和土壤的品質所影響,孩子的情緒健康也是取決於他們周遭的親密關係之品質。身為父母,你和孩子另一位父母的互動,將會影響孩子的態度、成就、情緒調整能力和待人處事技巧。一般來說,如果父母互相關愛、支持對方,他們孩子的情緒智商會高度發展;但經常面對父母相處不睦狀況的孩子,則可能會遭遇嚴重的危機。

做個好父母所要遵循的途徑,其實也就是改善婚姻該走的道路。在我們針對有年紀較小孩子的家庭所進行的研究中,我和同事發現,某些婚姻衝突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同儕交往能力,將有極深遠的影響。我們的資料顯示,當婚姻中出現批評、設防和輕蔑的特徵時,這對夫妻的孩子就比較可能表現出反社會行為,或是對玩伴展露攻擊性。當這些孩子感覺不安時,也比較不容易調整情緒、集中注意力以及自我安撫。此外,他們的母親也指出,這些孩子會較常發生咳嗽、傷風等健康問題。他們似乎也承受著更多慢性壓力,因為他們的尿液中含有較多的「兒茶酚胺」,這是一種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

為了要估計孩子與同儕的親密程度,我們在孩子的家裡花了三十分鐘,觀察孩子和朋友們進行一場沒有大人看管的遊戲。每個家庭都邀請了孩子的死黨來參與這個實驗。我們會觀察兩個孩子在遊戲時的互動表現來做評估。譬如他們是否花了很多時間進行一個需要高度合作的幻想遊戲?抑或是他們比較傾向於玩「平行遊戲」—也就是各玩各的,並沒有太大意願想要合作分享?

我們也仔細地觀察孩子明顯的負面行為—像是爭吵、威脅、中傷、搬弄是非和身體侵略等。如果發生了爭論,孩子是否會試著找出解決的辦法,或者這樣的衝突是否會導致遊戲的結束?先前的研究告訴我們,這些行為若從長遠來看,將對孩子未來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負面和反社會行為也是孩子在幼年時期被同儕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促使孩子步入成長歧途

許多其他的社會學家,對於來自問題婚姻的孩子的行為問題,也有著類似的發現。總括而論,研究顯示,婚姻衝突與離婚都可能使孩子步入成長歧途,而在未來招致嚴重的危機。有些問題,如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表現攻擊性行為,可能會在童年早期就會表現出來,而引起同儕的排斥。

父母由於為自己的婚姻問題所困擾,投注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關懷也隨之減少,所以孩子在四處遊蕩、沒人看管的情況下,就比較容易靠向一些非常規的同儕團體。在青春期初期,許多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就已經踉蹌陷入一連串青春期的災難中,包括學業退步、未成年性行為、濫用藥物與少年犯罪。

還有一些沒那麼明顯的證據則顯示,來自高衝突家庭或曾經歷父母離婚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憂鬱、焦慮或退縮。一個由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E‧瑪薇絲‧希德林頓(E. Mavis Hetherington)所指導的研究則發現,來自離婚家庭的十幾歲孩子發生臨床精神疾患與問題的比率,幾乎是一般人口中相同年齡族群的三倍。

社會學家對於問題家庭的孩子為何會有較多的行為與交友問題,提出了各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父母本身陷入了不和、爭執的泥沼狀態,讓他們無法花太多時間、精力與孩子相處。離婚和可能導致離婚的衝突使父母精疲力竭、心神分散、意志消沉,而無法合宜地管教孩子。

這些發現呼應了我們在研究中從婚姻受壓的夫妻身上所觀察到的行為問題。我們發現這些家長比較冷漠、不願回應孩子;他們似乎也比較不會規範孩子的行為。

許多專家認為,承受著婚姻壓力的父母,除了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養,也會給孩子立下人際交往的壞榜樣。他們認為,如果孩子眼見自己的父母互相攻擊或彼此蔑視,他自己和朋友相處時就較可能表現出這種行為。他們沒有角色模範來教導自己如何以同理心傾聽、並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所以孩子便按照父母傳承下來的劇本有樣學樣—敵意與防衛是面臨衝突時的恰當反應;攻擊性強的人就能遂其所願。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803&s_cat=家庭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智慧城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